金年会

關于新一輪審核評估實施輔導答疑問題彙編(Q&A)
分享到

  2022318日,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通過網絡直播形式開展了新一輪審核評估實施在線輔導答疑活動,共895家單位參與。與此同時,報名單位通過網絡平台,反饋了各類問題1700餘條。評估中心通過充分比對、梳理和分析,提煉出23個代表性問題,邀請教育部教育督導局有關同志和高校專家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形成了這份Q&A清單,供相關單位閱讀參考。

  一、評估類型相關問題(1-2

  二、評估規劃及時間安排相關問題(3-4

  三、申請報告相關問題(5-7

  四、評估指标、常模、數據報告相關問題(8-15

  五、評估過程及評估專家相關問題(16-20

  六、評估培訓相關問題(21-22

  七、數據填報相關問題(23


  1.問:如何選擇評估類型?是否有明确的申請标準?是否會根據本次審核評估參評類型,作為今後正式的院校分類标準?

  答:為更好引導高校分類發展、特色發展,本輪評估設計了兩類四種評估方案供高校自行選擇。對凡選擇第一類審核評估的申請須嚴格把關,學校章程和“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應明确世界一流辦學目标,具有一流師資隊伍和育人平台,能培養一流拔尖創新人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選擇第二類第1種的,其本科人才培養是以學術型為主要方向;選擇第二類第2種的,其本科人才培養是以應用型為主要方向;通過合格評估5年以上,首次參加審核評估、本科辦學曆史較短的地方應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應選擇第二類第3種。

參評高校選擇評估類型時,要避免兩種情形:第一種是跟風。兩類四種評估方案沒有高低之分,隻有類型之分,必須按照文件規定,對照進行選擇。第二種是誤解。審核評估尊重高校的辦學定位,不對高校貼标簽、不對高校分層次,更不會成為今後高校分類和高校層次的依據。請參評高校實事求是,對标對表、合理選擇,不跟風、也不要誤解和擔心。


  2.問:本輪審核評估采取分類評估的方式,與高校分類管理改革工作思想統一。省廳如何将高校管理改革的分類與審核評估分類統籌開展,等效協調指導?

  答:第一是銜接問題。個别省份在探索高校分類設置管理和分類評估,請各省在遵從目前審核評估兩類四種評估方案的基礎上,進行銜接。第二是指導問題。請各省按照審核評估方案發文要求,選取12所高校委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新更名為教育部教育質量評估中心,以下簡稱評估中心)指導開展第二類審核評估試點,為全面推開本地區審核評估工作做好示範。第三是監督問題。在總結上一輪各省審核評估工作的基礎上,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将會研究建立對各省開展審核評估工作的監督機制,推動各地做好審核評估。


  3.問:本輪評估周期是多久?各類高校如何布局?對于審核評估計劃中“前後兩輪評估間隔時間原則上不超過8年”是如何理解的?從專家進校時間開始算還是結論發布時間開始算?

  答:本輪審核評估時間為20212025年。地方高校方面,各省應科學規劃所屬高校參評時間(不含中央部門高校),均衡安排各年度評估任務,對上一輪評估整改不力、問題突出的高校要靠前安排。中央部門高校方面,此次參評時間與上一輪審核評估參評時間間隔原則上不超過8年,時間起始是上一輪審核評估專家進校時間,對于中央部門高校參評時間,在統籌全國高校評估時間的基礎上,盡量滿足參評高校申請的參評時間。


  4.問: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在做新一輪審核評估規劃時,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考量?

  答:一是要遵循國家對教育發展的最新要求。落實到規劃新一輪審核評估上,就是必須以正确政治方向和新發展理念為導向,服從服務于新發展格局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全局,多維度優化調整區域高等教育規劃,激發各類型高校内在發展動能,立足中華大地,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

二是要結合本省高等教育“十四五”發展規劃。省域層面的審核評估總體規劃,要與“十四五”本省高等教育結構布局調整,以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統籌考慮、系統設計。真正以新一輪審核評估工作,支撐和引領“十四五”區域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三是要尊重高校個性化發展需求。要将宣傳和培訓方案納入評估工作規劃,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要超前指導高校科學謀劃方案,充分尊重高校根據自身發展實際,選擇适合的評估“套餐”,要全過程支持服務高校做好評估工作,建立基于共同價值追求的部省校質量共同體。


  5.問:參評高校填寫《申請報告》有哪些注意事項?如何有效闡述“申請理由”内容?

  答:以下幾點需要關注:一是申請要先确定評估類型,并說明理由。

  (1)申請第一類審核評估,其主要理由應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來寫:學校章程和十四五規劃中确定的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标是否明确是辦世界一流大學、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學校人才培養目标是什麼,是否是培養一流拔尖人才,現有的師資隊伍與育人平台和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是否已使學校具備了世界一流大學所應具備的質量保障能力。

  (2)申請第二類評估,要說明采用是哪一種方案評估以及方案适配的理由。采用哪一種方案評估主要取決于學校章程和十四五規劃中确定的人才培養主要目标,是學術型為主還是應用型為主,以及學校的師資隊伍與育人平台是否具有與之相配的保障條件。

  (3)地方高校要申請參加第一類評估需由省級教學行政部門向教育部推薦。

  二是有異地辦學的校區或者同城多個校區的都要逐一填寫,實際評估時将一并納入。

  三是申請報告中還要說明上一輪評估整改情況。包括評估的類型(審核評估/合格評估)、接受評估時間、概括性地說明學校自評、評估報告以及專家反饋的主要問題。學校整改工作開展情況、主要措施、評估整改與持續改進的實質性效果。原則上沒有完成上輪評估整改任務的不能申請,需要先進行整改。

四是已通過認證(在有效期内)的專業可以申請免評,參評高校需列出申請免評專業,不列出則表明這些已通過認證的專業主動接受評估。


  6.問:《申請報告》中育人平台主要指哪些方面?育人平台的内涵是什麼,從哪方面闡述?學生發展和教學成效如何界定?

 答:育人平台應該指高校為培養人才所提供的環境與條件(包括軟件條件與硬件條件)以及為學生發展所提供的舞台。具體包括:在線教育平台、科教或者産教融合的實習實踐平台、科研創新與實踐平台、學生發展服務平台等。學生發展指的是學生經過大學學習後的收獲或者成果,包括知識的獲得、各種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等;教學成效指的是通過教學所取得的成果和成效,學生發展是教學最大的成效,但不是惟一的成效,還包括教學所産生的社會影響力等。


  7.問:“已通過認證的專業可申請免評”,請問這裡的免評如何理解?評估時如何操作?

  答:通過教育部認證(評估)并在有效期内的專業(課程),免于評估考察,原則上無需提供課程資料(課程教學大綱、試卷等)、畢業論文(設計)等相關材料,切實減輕高校負擔。


  8.問:參評高校如何選擇評估指标?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指标體系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兩部分。

針對第一類審核評估,重點考察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質量保障能力、教育教學水平和綜合改革成效。定性指标全部為必選,強調3個注重:注重本科教育的時代要求,引導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注重特色發展,引導高校全面開展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注重質量保障的文化機制,引導高校提升内部質量保障能力、加強質量文化建設。定量指标綜合考量“雙一流”建設動态監測指标以及教育部相關評價指标,審核重點中設置了35個反映高校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發展的關鍵數據進行定量審核。包括22個必選項和13個可選項。在可選指标設置上給足彈性空間,高校可結合本校辦學實際和優勢特色,自主選擇定量審核指标,進行等量或超量替換;“數據平台”提供不同類型高校常模數據(即高校本科教育教學關鍵數據平均值),參評高校可根據辦學定位和實際需求,自主選擇多個類型高校常模數據作對比分析,同類型常模比較長短,從而進一步找準所處坐标和發展方向。

  針對第二類參評高校,通過模塊化設計定性指标,首次設置統一必選項、類型必選項、特色可選項、首評限選項,由高校根據要求和辦學實際自主選擇。統一必選項體現國家對高校辦學和人才培養的剛性要求,類型必選項體現對學校“精準”定位和差異化發展的引導,特色可選項體現引導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首評限選項體現對首次參加審核評估高校基本條件的剛性約束。定量指标聚焦反映高校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發展的關鍵數據,包括國家“雙一流”建設動态監測指标、國家基本辦學條件監測指标、教育部關于本科人才培養的相關評價指标等,集中體現了新時代國家對各類高校本科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審核重點中設置了46個定量指标,分為必選項和可選項。其中必選項30個,可選項16個。“必選項”是指該定量指标必須選擇;“可選項”是指該定量指标可結合辦學實際和優勢特色自主選擇。“必選項”對标國家底線要求,包括國家對高校思政教育、教師隊伍、基本辦學條件、學生發展與支持服務方面的要求等。“可選項”引導高校辦出特色和水平,包括學校卓越教學及學生培養所取得的成效等,可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和實際情況自主選擇至少8項。


  9.問:評估方案中列出可選指标是可以等量或者超量替換的,那麼這個可替換的範圍,目前是不是有明确?

  答:定量指标及其常模選取通過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評估系統(以下簡稱評估系統)中進行。在可選定量指标設置上給足高校彈性空間,高校可結合本校辦學實際和優勢特色,自主選擇定量審核指标,進行等量或超量替換。


  10.問:高校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怎樣在審核評估中科學體現立德樹人?

  答: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對新時代“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積極回應。審核評估中如何科學體現立德樹人,建議從以下幾點考慮:一看學校的辦學方向,二看學校三全育人體系建設情況;三看學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情況;四看在學校各項工作中是否體現了把立德樹人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标準(例如教師評聘、考核、評優等)。 


  11.問:學校第一次參加審核評估,與合格評估有哪些不同?對學校發展有什麼作用?

  答:合格評估是國家針對2000年以來的新建本科高校實施的帶有強制性的質量保障制度,核心要義是對“三基本”底線把關,重在達标,通過合格評估把牢新建本科院校質量底線,促進本學經費投入,促進辦學條件改善,促進教學管理規範,引導參評高校構建并逐步完善内部質量保障體系,形成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長效機制。高校通過合格評估之後,就進入以持續改進為目标的周期性審核評估。審核評估采取柔性分類方法,提供兩類四種評估方案,供高校自主選擇,強調“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突出診斷和激勵功能,以評估理念引領改革,以評估舉措落實改革,以評估标準檢驗改革,集中專家智慧發現問題,推動高校建立持續改進機制和質量文化,促進高校内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合格評估和審核評估二者在出發點和時序上不一樣、相互銜接遞進,從制度層面來對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高校本科教學工作進行質量保障。

  通過審核評估,有利于從合格評估的“形似”“達标”躍升到“神似”“達成”,促進高校找準高質量發展的短闆和弱項;促進高校堅定辦學定位和方向;促進學校更加強化本科教學核心地位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持續改善辦學條件;促進學校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樹牢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引導學校合理定位,内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推動高校建立健全質量保障體系,形成質量文化,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2.問:新一輪審核評估指标體系内涵中,如何理解“專業設置、專業建設與國家需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産業發展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的契合情況”?

  答:不同于以學術型人才培養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重點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要方向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地方性與應用型是其辦學定位和特征。所謂地方性,就是要求其主要職能在服務國家需要的同時,要主動面向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所謂應用型,就是強調人才培養必須具有鮮明的産業需求導向。這就要求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專業設置、專業建設必須與國家需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産業發展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相契合,以緻形成人才供需兩側相适應、相匹配。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要重視專業設置與專業建設,做好專業設置是保證能夠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産業發展提供所需要的各類崗位人才,特别是主要産業所需求的各類專業人才,加強專業建設是保證高校所培養的各類專業人才能夠滿足社會、行業企業工作崗位的規格要求與需求。因此,這種契合主要體現在:學校培養的人才總量能否有效補充區域經濟社會人才需求缺口,培養的人才類型能否有效覆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産業發展的需求廣度和結構,培養的專業人才能否較好地滿足工作崗位要求。另一方面,學校所培養的專業人才能夠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産業發展所需求的人才類型、專業方向相匹配。

  要保證高校專業設置、專業建設與國家需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産業發展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相契合,需要高校深化專業供給側改革,對于應用型高校而言,要建立自主性、靈活性與規範性、穩定性相統一的專業設置管理體系、專業設置标準和專業動态調整機制,要圍繞産業鍊和創新鍊設置專業、建設專業、調整專業。


  13.問:地方高校如何理解和把握“圍繞産業鍊,創新鍊建立自主性、靈活性與規範性、穩定性相統一的專業設置管理體系”這一指标體系?

  答:首先,地方高校要圍繞“行業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依據區域支柱産業設置專業和專業方向,體現專業設置的産業屬性;同時,要兼顧學科屬性,保證專業設置具有一定的學科屬性,從而保證人才培養的理實結合與持續發展潛力。

  其次,地方高校要積極關注區域人才市場需求的新變化,建立健全本科專業動态調整機制,培育特色明顯的應用型專業集群,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從而實現産業鍊與人才鍊的精準對接與融合互促。

  最後,地方高校的專業設置既要充分考慮市場的人才需求,同時也要注意專業設置的規範性和穩定性,依據國家專業目錄設置标準和要求,優先設置學科優勢明顯、教學資源和師資有保障、發展态勢向好的新專業。


  14.問:“1+3+3”報告具體是指什麼報告?何時可以提供給參評高校?

  答:“1+3+3”報告的是參評高校形成《自評報告》,評估中心提供《本科教學狀态數據分析報告》《在校生學習體驗調查報告》《教師教學體驗調查報告》3份過程性報告,并聯合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新更名為教育部學生服務與素質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學生發展中心)提供《本科生就業數據分析報告》《本科畢業生跟蹤調查報告》《用人單位跟蹤調查報告》3份結果性報告。

  《自評報告》是參評高校在評建工作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審核評估指标,闡述本科人才培養目标定位、改革建設和人才培養成效而形成的反映評建結果的寫實性報告。

  《本科教學狀态數據分析報告》是教育部評估中心以國家數據平台每年采集的本科教育教學數據為基礎編制形成的報告,呈現參評高校最近三年的狀态數據,同時提供多種常模,供參評高校自主選擇、個性定制常模作對比分析,旨在幫助參評高校精準對标,科學決策,幫助評估專家從數據變化中查找參評高校工作中的亮點以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在校生學習體驗調查報告》《教師教學體驗調查報告》是面向參評高校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梳理形成的數據報告,聚焦影響本科教育教學和質量保障的過程性關鍵要素,從一線師生的視角檢視參評高校本科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情況,形成與《自評報告》的印證比照,為專家評估提供佐證參考,為高校持續改進指引方向。一般在評估前經參評高校協助組織問卷調查,評估中心形成報告。

  《本科生就業數據分析報告》由學生發展中心從“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系統”中提取評估前近3年數據進行分析,量化反應學校本科生就業整體情況,對高校就業工作進行常态監測。《畢業生跟蹤調查報告》《用人單位跟蹤調查報告》分别從畢業生、用人單位角度量化反應參評高校當年本科畢業生就業問卷調查情況,是人才培養目标達成度的外部評價結果。

  “3+3”報告在參評高校評估前由評估中心通過評估系統上傳,供參評高校和專家查閱。


  15.問:常模指标在哪裡查詢?常模如何選擇,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常模數據對比情況分析報告在評估前什麼時候可以拿到?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提供必選、可選和自定義3類常模,參評高校根據自身實際和發展需求,自主選取、量身定制不同類型(可以為多個類型)高校數據平均值作比較。所選常模數值和對比結果在學校教學狀态數據報告中體現,在參評高學評估前由評估中心在評估管理系統上傳,供參評高校和專家查閱。

  常模類型包括世界一流大學常模(供第一類參評高校選擇)、“雙一流”建設高校常模、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高校常模、全國常模、31個省(區、市)常模、12類高校常模(理工類、綜合類、語言類、醫藥類、财經類、體育類、藝術類、師範類、民族類、農業類、軍事類和政法類)、自定義常模等。第一類評估的必選常模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常模,其餘為可選;第二類第一種評估的必選常模是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高校常模,其餘為可選;第二類第二種的必選項為本省(區、市)常模,其餘為可選項;第二類第三種的必選項為全國同類高校常模,其餘為可選項。除必選常模外,參評高校可根據需要自主選擇至少一種或多種類型常模。自定義常模是參評高校根據自身需求量身定制的個性常模,至少由5所高校組成,最多可以定制3個。常模選擇的重點在于找準位置和差距,要有助于通過指标數據比較幫助參評高校了解自身與同類學校、标杆學校的差距以及存在的問題。


  16.問:評估專家組是如何選派和組建的?

  答: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專家隊伍是保障評估工作高質量開展的關鍵。按照方案發文要求,評估中心将建設全國統一、開放共享的專家庫,建立專家組織推薦、專業培訓、持證入庫、随機遴選、異地選派及淘汰退出機制。

  評估專家統一從全國審核評估專家庫中産生,專家組人數為1521人(其中入校專家59人)。原則上,外省(區、市)專家人數不少于評估專家組人數的三分之二、專家組組長由外省(區、市)專家擔任。成員構成覆蓋高校黨建、思政、行政管理、教學管理、主幹專業、德智體美勞領域及行業企業專家,其中,針對第一類參評高校還專門配備國(境)外專家、青年教師專家、學生觀察員,實現多元視角評估,增強評估專家組對學校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狀況全面考察、聯合“會診”的力量。 


  17.問:專家線上評估時長一般多久?入校評估考察通常需要幾天?

  答:線上評估一般2-4周完成,期間專家通過線上閱讀自評報告及其相關材料,聽課,調閱課程教學大綱、試卷、畢業論文(設計)等,與學生、教師、管理人員、部分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進行訪談,對參評高校本科教育教學工作“全貌”進行全方位審核,查找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形成個人線上評估意見與問題清單,梳理、整理問題清單并确定需要入校深入考察的問題。專家入校評估時間2-4天,首次參加審核評估的學校原則上4天。


  18.問:評估專家線上評估階段查閱案頭材料、調閱教學檔案材料等都通過教育部評估中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評估系統”嗎?參評高校是否需要自行建設審核評估專家線上評估系統?審核評估專家調閱的教學檔案材料的範圍一般是幾年?

  答:參評高校上傳評估材料和評估專家線上評估階段查閱案頭材料、調閱教學檔案材料等任務,都通過教育部評估中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評估系統”完成,參評高校無需自行建設審核評估專家線上評估系統。審核評估專家調閱的教學檔案材料的範圍一般是3年。


  19.問:線上評估硬件支持條件中有什麼必須要準備的嗎?參評高校是否需要所有課程(教室)實現線上聽課條件?如參評高校不具備線上調閱材料條件,應如何處理?

  答:線上評估階段參評高校無需對硬件條件做特别準備,線上評估是否聽課、調閱學生試卷和論文,由專家組視學校現有信息化條件和工作需要,與參評高校協商确定,不搞“一刀切”,也不提出強制性要求。如參評高校具備或部分具備線上聽課、調閱材料條件,隻需提供有條件的課程、試卷、畢業論文(設計)等材料清單,專家組根據清單進行勾選、開展線上聽課、調閱材料活動。若參評高校不具備線上聽課、調閱條件,可向專家組進行說明,專家組不強制要求參評高校提交,待專家入校再現場聽課、調閱材料。


  20.問:參評高校在平常心、正常态開展評估方面有什麼好的做法?

  答:參評高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深刻理解和認識教育教學審核評估的意義。審核評估是診斷性評估,其目的是幫助學校改進教學工作,完善質量建設環節,不是以排名為目的的終結性評價。因此,面對審核評估,學校隻要展現出最真實的情況,而不是僅僅展示最光鮮的一面。

  二是充分利用審核評估的契機,系統梳理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學校日常教務管理工作容易忙于具體事務,對經驗的總結不夠,對不足的反思也不夠。寫實性自評報告撰寫工作給了學校系統化整理和反思近階段工作的機會。

  三是以開放的心态支持專家組工作。學校在接受審核評估期間,積極配合專家組,無論是材料調閱還是走訪座談,都給予最大程度支持。先向專家全面開放了線上督課系統,又提供大量的電子版文件,使得大量工作在專家進校前就得以完成,現場考察時間壓縮到最短的2天。

  四是認真學習和吸取專家建議,積極推進整改工作。審核評估專家組經驗豐富、工作認真,他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都十分切中要害。真正促進學校“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以評促強”。


  21.問:教育部什麼時間對受評高校開展培訓?

  答:為幫助高校做好自評,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和評估中心将提前對參評高校分批次進行評估培訓,這個培訓是官方的、免費的(原則上是第一年下半年安排第二年參評高校培訓,特殊情況會略有調整,但一定會給高校留有餘量)。除此之外,任何組織和個人開展審核評估培訓均未得到官方授權。


  22.問:審核評估《工作指南》和《精要導讀》對參評高校評建改工作有什麼作用?如何獲取?

  答:為幫助參評高校更好開展評建改工作、專家更好開展線上評估與入校評估考察,評估中心組織力量編撰完成《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工作指南》(簡稱《工作指南》)《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精要導讀》(簡稱《精要導讀》),整個過程曆時2年。其中,《工作指南》是一本實操手冊,主要内容包括《方案》釋義、學校評建改工作指南、專家線上評估與入校評估工作指南、相關政策文件及參考文獻等四部分内容,讓參評高校、評估專家明确知曉新一輪審核評估“為何評”“評什麼”“怎麼評”。《精要導讀》是一本通識讀物、“口袋書”。主要圍繞社會感興趣的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問題,采取一問一答的方式,對新一輪審核評估進行概要性解讀,讓社會人士、有關研究人員快速“入門”。

  《工作指南》和《精要導讀》拟于2022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請學校及時關注高等教育出版社發布的相關信息,也可直接與高等教育出版社聯系征訂,聯系人:趙老師,電話:010-58582185,郵箱:zhaojy@hep.com.cn


  23.問:參評高校是否需要針對審核評估單獨填報基本狀态數據?

  答:參評高校無需針對審核評估單獨填報基本狀态數據,評估所需教學狀态數據分析報告來源于高等教育質量國家監測平台年度采集數據自動提取形成。


陝ICP備19014561号-1 © 金年会 版權所有
XML 地圖